过刊目录

  • 全选
    |
    空间站专栏
  • 空间站专栏
    闫军, 郑世贵, 于伟, 宫伟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重量可能达到60~70t的空间站将是中国发射入轨的最大航天器,如何避免其遭受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的威胁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碎片防护设计过程进行了回顾,包括风险评估、防护结构研制及防护设计等。经防护设计后的空间站PNP值从未加防护的0.0000提高到防护后的0.9397。
  • 空间站专栏
    綦磊, 孙立臣, 龚自正, 芮小博, 张品亮, 崔寓淏, 曾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碎片数量的快速增长给人类航天活动带来严重挑战。10cm以上大碎片可通过地基设备进行观测和预报,航天器通过主动控制予以规避;1~10cm小碎片和1cm以下微小碎片探测难度大,数量众多,与航天器发生碰撞风险很大。本文对国外微小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相关探测器成功应用的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总结不同原理探测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微小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 空间站专栏
    蔡高强, 吴斐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行轨道环境是决定中国空间站能否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比研究传统地面环境治理与空间站运行轨道环境治理,可以发现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环境治理的法律依据、治理区域、治理对象、治理手段都极具特殊性,而现行国际及国内外空法律规范都无法满足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环境治理的法律需求及制度需求。鉴于此,提出应在国际法律框架下制定中国空间站政府间框架协议,并借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治理经验,完善运行轨道环境治理国内法律依据,再进一步在框架协议下构建环境预警评估体系,创新适用环境治理合作体系,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以期实现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小行星防御
  • 小行星防御
    宋光明, 武强, 陈川, 龚自正, 张品亮, 曹燕, 杨武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是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在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方面的进展,总结了国外软件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发展建议。
  • 小行星防御
    李虹琳, 党丽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估”任务的背景入手,概述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分类,以及任务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防护与减缓
  • 防护与减缓
    冯昊, 田百义, 张相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巨型商业星座对空间碎片环境必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必须及早面对,积极应对,提出合理的对策。本文在现有空间物体的基础上,分别对部署一网(OneWeb)星座、星链(Starlink)星座及同时部署两个巨型星座后,其对相应轨道高度的空间密度分布、碰撞概率分布的增长率变化规避开展分析。得到在影响最大的高度,其增长率接近18倍的结论。由此可知,巨型星座的部署,对运行在其轨道高度范围内的航天器,将带来巨大的碰撞风险增量。开展巨型星座对重要轨道资源影响分析,可为相关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
  • 防护与减缓
    王立武, 冯瑞, 张九双, 王广兴, 王奇, 何青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阻离轨技术是指充分利用稀薄流气动阻力、在寿命末期航天器上展开大展收比增阻装置,从而大幅加速其轨道衰减的被动离轨技术。增阻离轨装置在稀薄流中的气动特性参数是预测离轨周期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DSMC)对增阻离轨装置在稀薄流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预测,为后续航天器离轨动力学分析计算提供依据。
  • 防护与减缓
    张昌芳, 毕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空间目标数量逐渐增多、空间系统功能日趋复杂、空间事件发生更加频繁、空间系统行为意图愈加难辨,空间安全环境越发复杂、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对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的全面性、精细性、及时性和深入性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呈现和分发的质量和速度,将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应对上述要求提供重要支撑。为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下一步应树立知识-数据混合驱动的应用理念、强化人机互相学习深度交互的应用模式、建设空间安全环境模拟仿真的应用条件。
  • 政策与法律
  • 政策与法律
    谢金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空活动中,空间碎片造成损害后果的情形在实践中频频出现,而由此产生的损害责任则可以被纳入《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的适用范畴。虽然草案本身并非正式的国际法渊源,但由于其在国际法实践中通常为国际法主体在相关国际法规则存在缺失或内容模糊等问题时所援引,并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因此,确有必要考虑将其作为正式法律依据的补充适用于空间碎片损害责任,以弥补空间碎片损害责任相关法律规则的不足。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习惯国际法可作为草案在空间碎片损害责任领域适用的路径。而由于在习惯国际法视角下,草案难以满足“二要素”的传统习惯国际法构成要求,容易出现“决断”的问题,对此,应当以演绎法解决草案作为国际习惯法适用于空间碎片损害责任的问题。
  • 政策与法律
    王泽宇, 曹心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资本和科技在外层空间领域的逐渐积累,外空活动日益活跃,外层空间碎片问题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目前影响人类外空活动的重大隐患。在国际法层面,诸国也在尝试进行一些规制,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未能有一份成文的国际条约规制空间碎片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外层空间作为非传统领域,其安全问题和治理方式尤为需要关注。在后疫情时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空间碎片领域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新的国际条约。国际社会可能需要诉诸其他方式和新的合作模式解决空间碎片治理问题。国际软法因其灵活性、多样性的特征,可较快地适应国际局势、国家关系的变化。在现阶段国际背景下,诉诸灵活性极强的国际软法将会是一个良好的治理途径。对此,本文将从国际软法的优势入手分析,探讨这一治理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